社區文化是社區的地域特點、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長期共同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反映,實質上是地方文化的具體表現。表現為不同社區的人們具有多種多樣的服飾、飲食習慣等的差異。
最突出的是城鄉社區文化的差異。一般說來,以自然經濟為主體的傳統的鄉村社區,居民有著大體一致的信仰、生活方式、價值觀、行為規范等。居民的思想觀念和文化觀念傾向于保守。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上的城鎮社區,特別是大中城市社區居民之間的信仰、價值觀、行為規范、生活方式等往往呈現多種多樣的差異,較易接受先進的思想和現代的文化觀念。在社區控制方面,傳統的鄉村社區能以非正式的規范來控制成員的行為。城市社區則采取用正式的規范并通過專門機構來約束越軌行為。著眼于社區文化及其特點的研究是一種重要的社區探究法。
社區文化的定義因文化外延的不同也有很多說法。吳文藻先生認為:“文化的簡單的定義,可以說是某一社區內的居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說是一個民族應付環境——物質的、象征的、社會的和精神的環境——的總成績。” 馬林洪斯基認為,文化從功能的角度來考察,包括經濟、教育、政治、法律與秩序、知識、巫術、宗教、藝術及娛樂等八個方面。桑佳斯論述的社區文化的外延更小,包括語言文字、公共象征、知識信仰、價值體系以及有關行為程序中的慣例、規則與特定方式。
社區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社區成員在社區社會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具有本社區特色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形態。社區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家園文化,具有社會性、開放性和群眾性的特點。發展社區文化,可以強化社區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倡導特有的健康的民風民俗,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維系社區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文化與社區不能割裂。文化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和時間向度上生成的,社區是文化的土壤,社區結構的形成端賴于文化的制約,文化的孕育和傳承又存在于社區的社會活動和生活工作之中。社區文化對居民的素質影響力越來越明顯。一是價值導向性。加強社區精神要素的質量,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對于促進人們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二是情感歸屬性。對本社區和人群集合的認同、喜愛和依戀等心理感覺,對于人們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很大幫助,也有利于其社會化的正常進行。三是行為引導性。在社區發展中,社會凝聚力不斷增強,因此,任何背離社區文化的行為必然會遭到社區居民的反對,這對人們行為無疑是一種約束力,四是教育實踐性。社區教育是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